在香港的野生動物貿易

在香港的野生動物貿易

自八十年代初以來,香港人對野生動物貿易及進食野味的態度已有所改變,但蛇及龜類商品在香港仍然大受歡迎,令亞洲地區相關的品種不斷減少。

魚翅貿易

香港有不少享負盛名的旅遊景點,但同時亦有惡名昭彰的魚翅貿易中心。香港入口魚翅佔全球的50%,即每年令到7,000萬鯊魚死亡。

龜類貿易

有大量屬亞洲品種的龜經香港運送到其他國家販賣,不少在運送途中已經死亡。在一次漁護署的突擊搜查中發現10,000隻活龜,當中有約五分之一已經死亡。經嘉道理農場、動植物公園及180名義工的大規模全力搶救之後,4000隻僥倖生還的龜被送往歐美的動物園及保育中心展開新生活。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在中國已推出相應措施,以減少中國與東南亞之間的貿易,但數字仍然十分驚人。

食用蛇羹在香港以及中國內地非常普遍,但要將活生生的蛇剝皮,及取其膽汁作食材是非常殘忍及不必要的。

儘管在中國內地有不少蛇繁殖場,但每年仍要於野外捕捉500,000至600,000條幼蛇,並要靠東南亞進口才能滿足需求,嚴重影響野生蛇的數量。

食蛇及蛇膽並非沒有風險的,曾有三名台灣男性進食蛇膽後一星期被診斷患上急性肝炎。另外,一個浙江男人曾被蛇內不知名的寄生蟲感染。

雀鳥

香港是一個大規模的野鳥入口商,每年估計有100,000隻鳴禽入口。雖然數字近年已明顯減少,但龐大的交易量仍然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