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隻領域護理計劃」
自 2000 年 8 月起,愛護動物協會的「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正式展開,集合愛協的資源和義務貓隻護理員之力,以人道方法控制本港日益上升的街貓數量。
經過多年的努力,愛協的「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一共為超過 80,000 隻街貓(至 2022 年)進行絕育,協助降低人道毀滅率,同時改善城區環境。
申請地點如適合進行「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愛協便會安排與義務護理員申請人會面,並解答相關問題。
如有查詢,請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致電 2232 5589 與「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團隊聯絡,或電郵 cccp@spca.org.hk。
貓在港人心目中,佔一個很特別的位置。有人極愛,經常於城內四出搜尋牠們的足跡,並用鏡頭拍下牠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亦有人對其憎厭,認為牠們是滋擾的源頭。在香港這個人多擠逼的城市裡,住著成千上萬的流浪貓,牠們機警聰明,且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驚人的繁殖能力。
然而流浪的日子非常艱苦,街貓更經常受到疾病、被獵食和意外的威脅,每天為生存而奮力掙扎,為爭奪地盤和配偶而打鬥受傷。另外,為了向同類宣示主權,牠們更不時四處號叫和尿溺,為居民帶來困擾,因此「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便深入社區,為這些問題提供人道的解決方案。
未經絕育的街貓其壽命通常較短,大約只有兩年。牠們以撿吃垃圾為生亦缺乏疫苗保護,導致營養不良和染病。儘管如此,街貓每年仍可生產四次,每胎生七至八隻小貓,令街貓數量不受控制地增長。
街貓經常打鬥,於社區造成噪音之餘,亦令牠們容易受傷。在缺乏適當的照顧下,街貓很易受到疾病折磨。
另外,街貓所造成的噪音以及為爭地盤而噴尿,亦大大影響了人類的居住環境,而「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的出現則有效改善了這些問題。經此計劃絕育的貓隻一般較健康和長壽,我們的義務護理員除會定時餵飼貓隻高質量的食物外,亦會捕捉牠們到愛協獸醫診所接受絕育手術,從而減少貓隻為爭奪配偶而受傷及染病的機會。
屬於「貓隻領域計劃」的街貓一旦生病,我們的義務護理員便會將患病的貓隻從領域中遷離,確保該區貓隻不受感染,無持健康並減少對居民的滋擾,令社區人士更喜愛。
辨出已接受絕育的街貓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除能幫助我們監察計劃進度外,也能確保已絕育的貓不會再被捕捉去接受不必要的手術。
透過以下兩個方法,我們能辨出已絶育的貓隻:
剪耳
貓隻會先被麻醉後才會接受絕育手術,獸醫會剪去貓耳的一小角以作識別:雌貓會被剪去左耳角,而雄貓則被剪去右耳角。
植入晶片
我們會為貓隻植入晶片,讓我們能追蹤貓隻所屬的領域及負責照顧牠的義務護理員。
自2003年起,所有經「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絕育的街貓,都已被植入晶片。
於90年代,英、美等國家採用「捕捉、絕育、放回」的方法,於控制流浪貓數量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時亦推廣放養寵物貓的絕育計劃和幼貓領養計劃,使不少地區的貓隻數量明顯下降,獲得社區認同。
90年代末,愛協亦進行了相關研究,以判斷「捕捉、絕育、放回」是否可在本港實行,終於在2000年8月我們於香港開展了「貓隻領域護理計劃」。
當時有一群熱心的義工負責餵飼和捕捉各領域內的街貓,將牠們帶回愛協進行絕育、接受疫苗注射和植入晶片,我們更提供預防性藥物為貓隻杜蟲和杜蚤。計劃的目的是要將健康、已絕育的貓隻送回原居地。時至今日,「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已替超過80,000隻街貓絕育,且在全港有超過1,900個貓隻領域(至2022年止) 。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推出後,每年的貓隻絕育數字都有上升趨勢,而遭人道毀滅的貓隻數字亦亦大幅下跌95% (至2020年止)。
你記得貓箱嗎?
於50年代,愛協毎月接收愈千隻被遺棄的貓隻,於是我們於社區設置貓箱,讓公眾人士放置無人認養的成貓和幼貓。
當時,貓箱放置在愛協中心門外,以及紅磡、旺角、九龍城、筲箕灣、上環及赤柱一帶。雖然本意只為收集成貓和幼貓,但愛協督察經常在箱內發現其他動物,包括幼犬、兔子、倉鼠及蛇等,甚至有人將成犬綁在箱子旁。
隨著「貓隻領域計劃」於2000年展外後,愛協便逐步淘汰貓箱。如今,碩果僅存的唯一一個貓箱便存放於香港歷史博物館,時刻提醒著我們,香港過往的流浪動物問題,以及今天在動物福利上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