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團的動物福利問題

馬戲團的動物福利問題

早於十八世紀末,馬戲團便以現今的模式出現,其基本形式是一班藝人帶着動物前往不同的地方,在巨大的帳篷內為公眾進行表演。

愛護動物協會反對傳統的馬戲團,因其運作模式有四方面涉及到動物福利的問題,令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包括旅途中的情況、居所安排、訓練方法,以及馬戲團的表演方式。

旅途中的情況

馬戲團的動物要經常隨團四處奔走,時刻被人操控,又要不時忍受嘈音,及於籠中承受漫長的顛簸旅途。

調查顯示,馬戲團平均每星期便會去一個新的地方,且中途不設休息日。即使過往沒有太多證據證明運送過程會對馬戲團的動物帶來壓力,但有就動物園運送老虎的研究指出,在動物送抵後的三至六天,其皮質醇水平仍會維持在偏高水平。由此可見,運送過程會令動物感到很大壓力。

居所安排

馬戲團動物的住宿通常比動物園內的動物更狹窄,職員亦沒有提供任何活動去豐富牠們的日常生活,更以運送用的籠作動物的長期甚至永久居所。當野生動物被困在密封且荒涼的空間,不能跟外界接觸,亦沒有足夠的覓食時間,會出現短及長期的行為和心理問題。

訓練方法

正面獎賞能為圈養動物帶來好處,但若馴獸師於日常訓練中使用懲罰代替獎賞(負面強化),將影響動物和馴獸師的關係,更絶不符合動物福利的要求。不幸的是,《馬戲團工作小組報告》(1998)指出,馬戲團對動物現正廣泛採用負面強化訓練,遠超管理層承認的程度。

表演方式

很多人在評估馬戲團動物的福利狀況時,都忽略了表演這重要的部分,但由一批英國專家所撰寫的報告指出,表演可能是馬戲團動物最大壓力的來源。報告分別對四個馬戲團進行了評核,發現大象、獅子和馬在表演時均會感到害怕及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