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的益處
大部分關於街貓的投訴與牠們發情連帶的滋擾行為有關,包括「叫春」、打鬥、四處噴尿來宣示地盤等。而「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可以一一解決大部分上述問題,讓貓群、社區和我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得益:
- 已絕育的貓隻會較少鳴叫、遊蕩和噴尿。
- 已絕育的貓隻不能生育,因此從前所見街頭上數量過剩、飽受惡疾纏繞、生活苦不堪言的小貓,將會大幅減少。
- 一個貓隻領域內,如當中的貓隻已經絕育,貓隻數量會先穩定下來,長遠而言可將整體街貓數量降至可控制的水平 。
- 患病街貓會被移離貓隻領域,防止疾病擴散,保障社區健康。
- 已絕育的貓隻已注射愛協提供的狂犬病疫苗,有助香港繼續維持為非狂犬病地區。
- 貓隻數量下降加上求偶時期出現的滋擾行為減少 ,相關投訴亦會相應下降,被人虐待的風險也會降低。
- 減少貓隻被安樂死。
- 已絕育的街貓仍能驅趕老鼠及其他害蟲。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所遇到的主要挑戰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是一個透過「捕捉街貓、為街貓絕育、放回至貓隻領域」的方式來控制貓隻數量的計劃,領域貓隻由註冊義務護理員負責餵食及照顧。「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旨在透過絕育控制領域內貓隻的繁殖情況。已絕育的貓隻數量增加,長遠而言可將整體街貓數量降至可控制水平。
請謹記「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並不是貓隻餵飼計劃,而是一個透過絕育來減少街貓數量的計劃。

不少善心人都喜歡餵飼街貓,但他們可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影響了現有的貓隻領域——餵飼貓隻後沒有清理好的剩餘食物不但引來害蟲,帶來衛生問題,更令市民將矛頭指向街貓,而非本身需要為餵飼行為負上責任的餵貓人士。當環境衛生受影響,居民就會向有關部門投訴,而當政府收到投訴,街貓便有機會被當局捉走。首當其衝的必然是較溫馴和已絕育的貓隻,剩下較難捕捉、未經育的貓隻,便會繼續繁殖下去,削弱絕育計劃的效果。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的註冊義務護理員會恆常為街貓提供食物,以取得街貓信任,有助日後的捕捉工作及監察其福利水平。義務護理員亦要管理貓隻領域,保持環境整潔衛生。
根據香港法例第 132B 章《遊樂場地規例》,在任何遊樂場地內不得餵飼任何動物,違例者可被罰款港幣 2,000 元和判監 14 日。除了這些特定範圍以外,在任何地方餵貓而未有清理,亦有機會違反香港法例第 570 章《定額罰款(公眾地方潔淨及阻礙)條例》,亂拋垃圾的定額罰款為港幣 3,000 元。自 2024 年 8 月 1 日起,新修訂的香港法例第 170 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已列明餵飼野生動物及野鴿屬違法行為,禁餵範圍適用於全港所有地方,包括私人地方或處所,條例的最高刑罰為罰款港幣 100,000 元及監禁一年,新規定同時引入港幣 5,000 元定額罰款。

有些主人(例如店主),在日間把貓隻留在室內,但晚上便放牠們外出四處遊蕩(或相反做法)。這些有主人又未絕育的貓隻與街貓交配,不但使區內的貓隻數量不斷上升,更可能於晚上造成噪音滋擾及衛生問題,影響居民生活。
請做一個負責任的主人,替自己的貓隻絕育,並為牠佩戴有名牌的頸圈,同時不要隨便讓貓隻在街上遊蕩,以免牠們遇上交通意外或被狗隻襲擊。
請注意,「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僅為街貓提供絕育手術,而有主人的貓隻,主人應自費負責安排於診所進行絕育。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其中一個經常要面對的挑戰,就是要處理在領域內被遺棄的寵物貓隻,當中包括由未絕育寵物貓所生下的沒人認養的幼貓,或因主人遷居而被遺下的貓隻。不論貓隻來源為何,這對義務護理員及貓隻領域本身都帶來不少挑戰。義務護理員發現領域裡有新貓後,他們要花費額外氣力去捕捉街貓,為其絕育,並要辨識出當中的寵物貓,將其從領域中移除,安排領養。
寵物貓一旦被遺棄於街頭就很難生存,日子過得十分淒涼。 牠們習慣在家居環境生活,有主人滿足所有生活所需,所以根本沒有街貓那種求生能力。被遺棄的寵物貓不但要承受交通意外的風險,也容易受到狗隻襲擊。牠們未必能馬上融入貓隻領域內複雜的階級制度,所以很可能會被其他貓隻欺負和攻擊。
有別於狗隻須要領取牌照及植入晶片,香港法例僅要求動物售賣商為出售貓隻植入晶片,現時並沒要求寵物貓主領牌和植入晶片,以致人們難以辨別在街上的貓是否被遺棄的寵物貓,還是有主人的放養貓或是現有的街貓。現時所有經「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和被拯救後開放領養的貓隻均已植入晶片,以供愛協識別。如果你發現有貓隻走失,請致電愛協動物接收部 2232 5553 尋求協助。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是一個長期的動物生育控制計劃。社區人士的諒解與合作是「貓隻領域護理計劃」能成功推行的關鍵。由於貓隻數量不會一夜之間下跌,大眾對計劃必需要有耐性,同時明白計劃是控制街貓數量最人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