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一覽

為甚麼有些街貓耳朵缺了一角??

這是愛協「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中,用作記認透過計劃已接受絕育的街貓,以協助我們監察計劃,及避免已絕育貓隻重覆不必要的手術。為了分辨貓隻性別,雄貓會被剪去右邊耳角,雌貓會被剪去左邊耳角。

如欲了解更多,請查閱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 如何識別『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的街貓」

守護街貓 改善健康 傳承希望

你有沒有想過街貓從何而來?長久以來,貓主薄弱的動物褔利意識及不負責任的做法使貓隻不受控制地繁殖,令街貓數量上升。這些受傷患病,沒有主人的寵物貓被隨意丟棄在街上,或者被送到愛協,有些經漁護農自然署捕捉或接收。當年,而市民領養動物的風氣未盛,面對紛至沓來的棄養,有關政府部門及協會只能作出艱難的決定,包括讓被遺棄的貓隻安樂死。這確實是充滿挑戰的時刻,而愛協在教育公眾及減低棄養率方面邁出一大步,包括率先在90年代末引入「捕捉、絕育、放回」(即Trap-Neuter-Return)的概念,希望以更人道及更可持續的方式控制街貓數量來改善牠們的福利。經過多番研究及討論,協會在2000年8月正式推出「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從根源處理問題。

由一小群熱心義工開始,將一個又一個貓隻領域串連起來,在香港的版圖記下街貓的足跡。義務護理員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逐步取得貓貓的信任,當時機成熟時便會展開捕貓行動,有時協會的褔利部團隊或經驗豐富的義工也會提供支援。為了讓計劃得以順利運作,本會承擔了統籌及聯絡工作。本會的另一個主要角色是提供實際支援,免費為街貓進行絕育、注射預防疫苗和植入晶片,更提供預防性藥物治療。最後在貓貓的耳朵留下終生記號,讓受惠的街貓正式成為我們計劃的「剪耳貓」; 這特別的標記讓義工團隊更易認出牠們,這令牠們的街貓生活獲得更大支援。這並不是缺失的一角,而是幸福健康的印記。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成果

貓隻絕育總數: > 86,000 隻
經安樂死的貓隻數量自計劃開始下降了 90%
貓隻領域總數: > 2,200 個

活躍的貓隻領域: 2,018 個
不再活躍的貓隻領域: 184 *個
(不再活躍的貓隻領域指已經沒有街貓在該領域活動)
活躍義務護理員: >1,298 位
活躍義務護理員助手: 480 位
合作的社區、學校、大廈管理公司及政府部門:282 個
街貓壽命由 2 – 4 年增加 至 10 年或以上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剪耳貓十八區足跡

活躍貓隻領域的數目

  • 中西區: 128
  • 東區: 85
  • 離島區: 118
  • 南區: 115
  • 灣仔區: 72
  • 北區: 144
  • 大埔區: 186
  • 屯門區: 105
  • 元朗區: 290
  • 荃灣區: 77
  • 葵青區: 65
  • 沙田區: 128
  • 九龍城區: 105
  • 觀塘區: 71
  • 西貢區: 115
  • 深水埗區: 59
  • 黃大仙區: 34
  • 油尖旺區: 121

總數: 2018

你知道嗎?關於「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的 25 件事


01

在未有「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之前,協會在港九各地設置「貓箱」收集無人認養的幼貓及成貓,雖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但總比由任牠們流離失所、受苦受難要好。


02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檢核部主管梁兆麟,曾到訪各區貓箱接收被人棄置的貓隻。他記得以前每次打開貓箱不乏初生的、患有嚴重貓瘟的、受傷或遭人棄養的貓隻,這些傷病的貓隻更佔八成。


03

留下來唯一現存的「貓箱」於香港歷史博物館中展出。


04

計劃推行初期,先由十名義務護理員、一位獸醫助護於八個地區試行,而協會則提供免費絕育服務。


05

由於早期的拓展工作繁多,檢核部遂成立特別編制的公共關係科督察小隊,專門支援各項動物福利計劃進行的執行,並在社區進行教育推廣的工作。現在小隊已解散,並由兩位全職褔利部的員工及眾多義工聯網取代,但督察團隊仍然集中協助查察各貓隻領域的情況。


06

後來,此計劃的工作量逐步穩定上升,並需要由一名全職獸醫及兩名獸醫護士負責,提供每星期五天的絕育服務,每日為多達四十隻貓咪絕育。最高峰時,我們每年要進行6,000多次絕育手術。


07

南丫島動物保護組織是愛協「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的義務護理員及助手,是最早期的參加者之一。以往島上的垃圾桶便是流浪貓的飯堂,至今島上鮮見流浪貓。一路走來,我們見證了島上流浪貓數目減少。按此了解更多本會在南丫島的工作。


08

協會的信託人黃蔡秀文女士(Lucy)主動向馬會獸醫部推薦協會的「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以協助住在馬房內專責捕捉老鼠的貓貓絕育及管理健康。


09

2003年,馬會借出馬房的獸醫復康設施作為臨時手術室,讓協會的獸醫團隊可以即場進行絕育,該次「Cat Nip 捕貓行動」共為79隻貓貓絕育。


10

部分練馬師更因計劃的成效顯著,主動定期捐款予計劃。廿二年來,部分馬房已開闢屬於自己的貓貓天地,愛心職員更擔任義務護理員,幫助管理該處的貓群。


11

嶺南大學於2004年已經遭受貓隻數量眾多的困擾,愛協團隊經多番游說及舉辦多場教育活動,嶺南貓隻領域於三年後誕生。愛協團隊於2007年安排第一次大規模的「Cat Nip捕貓行動」,動用流動的「動物福利車」及兩名獸醫和義工們奮戰了一整天,為91隻貓貓絕育。


12

於沙頭角設立貓隻領域是十分艱巨的任務。在沙頭角土生土長的Wince,在中學生時期已開始餵飼街上的流浪貓隻。幸運地,她主動聯絡協會,並在協會的幫助下設立了貓隻領域。2010年,她自告奮勇參與計劃成為義務護理員,並協助協會團隊得以在沙頭角籌辦六次大規模的絕育行動。至今,沙頭角已有九成街貓成為計劃的剪耳貓,受惠貓貓接近580隻。


13

坪洲的一位愛貓之人林姑娘,一直照顧島上的流浪貓,她於2000年,成為計劃早期的義務護理員之一。她幫助協會把計劃拓展至坪洲及喜靈洲,又協助無數貓隻進行絕育。林姑娘多年來默默付出,贏得不少街坊支持相助;為了照顧有需要的流浪狗狗,她亦在島上設立狗場收容狗狗。由於計劃成功,這裡的街貓數目已由以往20多隻減至現時已無貓隻出沒。


14

愛護動物協會首席獸醫桂珍曾是計劃的義務護理員,她親自照顧住在她家附近的雄性流浪貓「黃貓」,牠最終活到十六歲,因癌症而離世。


15

獸醫桂珍近年最難忘的經歷是在2018年,協會督察救回一隻叫「波比」的街貓,牠的頸部嚴重受傷,傷口面積很大,更受到感染。牠需要接受三次手術,才能把牠的頸部傷口完全地縫合起來。在協會的獸醫團隊及義務護理員的無私付出及努力幫助下,波比再次回到屬於牠的街道。


16

對於一些適合領養的貓貓,協會會幫助牠們尋找一個溫暖的家。於2025年,兩隻貓貓流星和 Noisy,因為被識別出是被遺棄且已社會化的貓隻,經「貓隻領域護理計劃」進入我們的領養中心,及後找到了一個永遠的家。


17

有時「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會捕捉到被人遺棄但社會化良好的貓 ,牠們是適合領養「候選貓」,會住進我們的領養中心。然而,在加入我們的時候牠們可能仍會感到不安。我們的福利部團隊會為牠們提供安靜的環境,定期與牠們進行社會化活動,以助牠們適應新環境,變得更有自信。


18

「捕捉、絕育、放回」的第一步就是捕捉貓貓。試想像習慣在街上生活的貓貓突然被關進籠子,必定會陷入恐慌之中,用盡力氣想掙脫逃走,難免會衝撞擦傷。我們想出了讓貓貓感到安心的法寶「布製籠罩」來避免貓貓因此受傷﹗


19

計劃開始不久後,協會便找到懂得縫紉的康婆婆幫忙,她每年製作約三十六個籠罩。粗略估計,多年來她已製作了近七百個籠罩。可惜婆婆自手部受傷後,便無法再做縫紉。


20

香港不是首個推行「捕捉、絕育、放回」(TNR)計劃的地區,英國早在五十年代便率先開始使用這種人道方式控制無主人的貓隻的數目,其後美國、丹麥及加拿大等國家也陸續推行類似措施。


21

參與過 TNR 計劃的街貓都缺少了耳朵的一角。在香港,右耳缺角的貓貓是雄性,左耳缺角的貓貓是雌性。世界各地的動物組織對絕育貓貓的剪耳方式各有不同。


22

當你遇見街貓時,請不要試圖抱住或捕捉牠。街貓對陌生人十分警覺,當有人靠近牠們時,會感到不安,甚至感到威脅。街貓也是我們社區的一分子,我們應當給予尊重,不要騷擾牠們。


23

自從貓隻領域護理計劃開始後,在香港遭人道毀滅的貓隻數目大幅下降超過九成。按此連結查看。


24

我們的福利研究及發展團隊參與撰寫香港大學一項有關愛協在香港野貓數量控制工作的學術研究,研究結果已在2025年刊登於《收容所醫學與社區動物健康期刊 (Journal of Shelter Medicine and Community Animal Health)》。(連結)


25

香港是亞洲第一個進行貓隻「捕捉、絕育、放回」的地方。我們自2000年開展這個龐大的計劃,2025年就是我們的25周年了!可喜可賀!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的未來

愛護動物協會希望繼續與更多夥伴合作,將更多區域納入計劃中,包括郊野公園、康文署轄下的公園、私人地區及一些受限制的地區。新的青衣中心設有更多更專門的手術設備,連同轄下其他診所,有助增加設施容量,讓我們能夠滿足未來增長的需求。

同時,我們將積極遊說政府將「捕捉、絕育、放回」更大程度加入其動物管理策略 ; 考慮如何讓進入動物管理中心的野貓或流浪貓也能受惠於計劃 ; 並且調撥資源支持計劃執行。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已經改變了許多街貓的生命,我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支持和捐助,來支撐這項重要計劃,幫助更多街貓。

捐款協助貓隻領域護理計劃:

成為義務護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