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嗎?為甚麼有些流浪貓耳朵缺了一角?
這是愛協「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中,用作記認透過計劃而接受了絕育的流浪貓,以協助我們監察計劃,及避免已絕育貓隻重覆不必要手術。為了分辨貓隻性別,雄貓會被剪去右邊耳角,雌貓會被剪去左邊耳角。
守護街貓 改善健康 傳承希望
自五十年代開始,受傷患病、乏人照顧、甚至是遭棄養的寵物貓被隨意丟棄街上,或者被送到愛護動物協會。早年,貓主不負責任的行為使街貓不受控制地繁殖,而市民領養動物的風氣亦未盛,有關政府部門及協會只能無奈地讓這些無人認養的貓咪以人道方式離開世上。為打破牠們的宿命,協會率先在90年代引入「捕捉、絕育、放回」概念,希望以更人道及更可持續的方式控制街貓數量及促進牠們的福祉。經過多番研究及試行,協會在2000年8月正式推出「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從根源處理問題。
由一小群熱心義工開始,將一個又一個貓隻領域串連起來,在香港的版圖記下街貓的足跡。義務護理員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逐步取得貓貓的信任。當時機成熟時便與協會的計劃團隊或經驗豐富的義工一起展開捕貓行動。作為背後支援的團隊,協會負責統籌及聯絡工作,以確保運作順利完滿。此外,協會也提供實際支援,為街貓進行絕育、注射預防疫苗和植入晶片,更提供預防性藥物治療。最後在貓貓的耳朵留下終生記號,讓受惠的街貓正式成為我們計劃的剪耳貓 ; 這特別的標記讓義工團隊更易認出牠們,這令牠們的街貓生活獲得更大支援。這不是缺失的一角,而是幸福的印記。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成果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剪耳貓十八區地區
你知道嗎?關於「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的20件事
01
在計劃開展之前,協會在港九各地設置「貓隻收集箱」收集無人認養的貓隻,這無疑不是最理想的方法,只是盡可能地避免牠們橫屍街頭巷尾。

02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檢核部副主管梁兆麟,曾到訪各區貓箱接收被人棄置的貓隻。他記得以前每次打開貓箱不乏初生的、患有嚴重貓瘟的、受傷或遭人棄養的貓隻,傷病的貓隻更佔八成。
03
計劃推行初期,先由十名義務護理員、一位獸醫助護於八個地區進行試驗,而協會則提供免費絕育服務。
04
由於早期的拓展工作繁多,檢核部遂成立特別編制的公共關係科督察小隊,專門支援各項動物福利計劃進行的執行,並在社區進行教育推廣的工作。現在小隊已解散,並由兩位全職員工及眾多義工聯網取代,但督察團隊仍然集中協助查察各貓隻領域的情況,並繼續支援南丫島統計貓隻數目的行動。

05
計劃初期只是由數個領域及義工開始,後來,此計劃的工作量逐步穩定,並需要由一名全職獸醫及兩名獸醫護士負責,每星期提供五天的絕育服務,每日為多達五十隻貓咪絕育。最高峰時,我們每年要進行6,000多次絕育手術。
06
南丫島動物保護組織是愛協「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最早期的參加者之一。以往島上的垃圾桶便是流浪貓的飯堂,至今島上鮮見流浪貓。一路走來,我們見證了島上流浪貓數目減少。

07
協會的信託人黃蔡秀文女士(Lucy)是一位馬主,她主動向馬會獸醫部推薦協會的「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以協助馬房內專責捕捉老鼠的貓貓絕育及管理健康。

08
2003年,協會得到馬會借出馬房的獸醫復康設施作為臨時手術室,讓協會的獸醫團隊可以即場進行絕育,該次「Cat Nip捕貓行動」共為七十九隻貓貓絕育。

09
部分練馬師更因計劃的成效顯著,主動定期捐款予計劃。十七年來,部分馬房已開闢屬於自己的貓貓天地,愛心職員更擔任義務護理員,幫助我們管理該處的貓群。
10
嶺南大學於2004年已經遭受貓患的困擾,愛協團隊經多番游說及舉辦多場教育活動,嶺南貓隻領域於三年後誕生。愛協團隊於2007年安排第一次大規模的「Cat Nip捕貓行動」,動用流動的「動物福利車」及兩名獸醫和義工們奮戰了一整天,為91隻貓貓絕育。

11
於沙頭角設立貓隻領域是十分艱巨的任務。在沙頭角土生土長的Wince,在中學生時期已開始餵飼街上的流浪貓隻。幸運地,她主動聯絡協會,並在協會的幫助下設立了貓隻領域。2010年,她自告奮勇參與計劃成為義務護理員,並協助協會團隊得以在沙頭角籌辦六次大規模的絕育行動。至今,沙頭角已有九成街貓成為計劃的剪耳貓,受惠貓貓已超過480隻。

12
坪洲的一位愛貓之人林姑娘,一直照顧島上的流浪貓,她於2000年,成為計劃早期的義務護理員之一。她幫助協會把計劃拓展至坪洲及喜靈洲,又協助無數貓隻進行絕育。林姑娘多年來默默付出,贏得不少街坊支持相助;為了照顧有需要的流浪狗狗,她亦在島上設立狗場收容狗狗。由於計劃成功,這裡的街貓數目已由以往20多隻減至現時的6隻。

13
愛護動物協會獸醫服務副總監及首席獸醫桂珍直到近年,仍然是計劃的義務護理員,她親自照顧住在她家附近的雄性流浪貓「黃貓」,牠最終活到十六歲,因癌症而離世。

14
桂珍獸醫近年最難忘的經歷是在2018年,協會督察救回一隻叫「波比」的街貓,牠的頸部嚴重受傷,傷口面積很大,更受到感染。牠需要接受三次手術,才能把牠的頸部傷口完全地縫合起來。在協會的獸醫團隊及義務護理員的無私付出及努力幫助下,波比在一個月後再次回到屬於牠的街道。
15
對於一些適合領養的貓貓,協會會幫助牠們尋找一個溫暖的家。兩隻參加了「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的貓貓Genki和Toro就於2019年找到了一個永遠的家。

16
「捕捉、絕育、放回」的第一步就是捕捉貓貓。習慣在街上生活的貓貓,突然被關進籠子,必定會陷入恐慌之中,用盡力氣想掙脫,難免會衝撞擦傷。如何避免?我們想出了讓貓貓感到安心的法寶「布製籠罩」﹗
17
計劃開始不久後,協會便找到懂得縫紉的康婆婆幫忙,每年製作三十六個籠罩,粗略估計,多年來她已製作了近七百個籠罩。可惜婆婆自去年手部受傷後,便無法再做縫紉。

18
香港不是首個推行「捕捉、絕育、放回」(「TNR」)計劃的地區,英國早在五十年代已率先開始使用這種人道方式控制流浪動物的數目,其後美國、丹麥及加拿大等國家也陸續推行類似措施。
19
參與過TNR計劃的流浪貓都缺少了耳朵的一角。在香港,右耳缺角的貓貓是雄性,左耳缺角的貓貓是雌性。世界各地的動物組織對絕育貓貓的剪耳方式亦各有不同。

20
當你遇見街貓時,請不要試圖抱住或捕捉牠。街貓對陌生人十分警覺,當有人靠近牠們時,會感到不安,甚至感到威脅。街貓也是我們社區的一分子,我們應當給予尊重,不要騷擾牠們。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的未來

愛護動物協會希望繼續將更多區域納入計劃,包括:郊野公園、康文署轄下的公園、私人地區及一些受限制的地區。我們期望未來在青衣的全新大型動物福利和教育中心落成以後,逐步擴充轄下診所的設施及增加可容量,以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讓計劃的義工可在鄰近領域為貓貓安排絕育。
同時,我們將積極遊說政府將「捕捉、絕育、放回」正式納入其動物管理策略 ; 考慮如何讓進入動物管理中心的野貓或流浪貓也能受惠於計劃 ; 並且調撥資源支持計劃執行。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已經改變了許多街貓的生命,我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支持和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