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一種大鳥,看起來像鷹,輕易地便可以在海港和摩天大廈的上空傲翔——這就是黑鳶,屬於猛禽的一種,擸食時會用兩爪緊抓獵物,就像《侏羅紀公園》中的速龍那樣!
不要以為猛禽和恐龍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雀鳥正正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而在維多利亞港上空盤旋的黑鳶可被視為速龍的遙遠的後代。任誰都應該見過黑鳶了,但原來除了黑鳶以外,香港出乎意外地還有35個猛禽品種,由小鷹到龐然巨物的禿鷲都有,只要知道其出沒的地點便可一睹這些猛禽的風采。
黑鳶是香港最常見的猛禽,每年春天都有數十對在本港進行交配,到秋天亦會有數百隻從中國北部飛來,屆時本港的黑鳶數目,便會由夏天的200隻左右,急增至超過1000隻。冬天的黃昏時份,一大群一大群的黑鳶喜歡飛到馬己仙峽和太平山頂等地方棲息。
與黑鳶一樣會盤踞於海港上空的還有白腹海鵰,其體型是黑鳶的三倍,令人一見難忘。這種巨鷹常見於離島和西貢海岸,有時也會在市區出沒,甚至在灣仔北的大廈上棲息。白腹海鵰特別喜歡吃魚和蛇,擁有非凡的飛行技術和控制技巧,更可以從水面一把將獵物抓起來。
以捕魚技巧計,香港有一種猛禽比白腹海鵰更勝一籌,叫做魚鷹,可以潛到水裏更深的地方去捕捉獵物。魚鷹比較喜歡在新界西區的海岸出沒,常見於近米埔沼澤附近的后海灣地區。
第三種擅於捕魚的猛禽是褐漁鴞,其體型非常龐大,常於西貢區出沒,喜歡聚集於河口。基於土地發展的關係,褐漁鴞的棲息地差不多都已經消失。
香港林地茂密,讓多種在林地棲息的猛禽如鷹和鴞等都可以安居其中。在本港林地棲息的猛禽中,鳳頭蒼鷹和領角鴞是最常見到的品種。
鳳頭蒼鷹曾在香港完全消失數十年,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被重新發現,而且數目增長很快,不久便成為了本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猛禽,多在港島和新界的林地出沒。作為掠食動物的一種,領角鴞不但力量充沛,而且充滿膽色,甚至敢於捕獵體型和自己一樣大的獵物。同時牠們生性乖僻,甚少出沒,大部分時間都在自己棲息的林地裏活動。
領角鴞是一種體型細小的鴞,遍佈全港各處,無論是森林或是市區的公園,只要有合適的林地,便可見到其蹤影。在晚上,牠們每隔10秒至15秒便會發出一次輕輕的、有點淒涼的叫聲,而且持續整夜。
由米埔沼澤沿著邊境一直延伸到羅湖的后海灣附近地區,是香港猛禽出沒的熱點。在這裏你可以觀賞到鳥鵰的姿采、白肩鵰的壯麗,以及禿鷲的無比巨大——當禿鷲站起來時,高度差不多有1米,展翅時兩翼翼尖之間的距離更可達3米。這三種巨鳥都是在冬天前來香港棲息,其中約有10多隻鳥鵰和白肩鵰會於每年10月至4月期間來到,另外每幾年會有數隻禿鷲飛來。
幸運地,香港是部分猛禽遷徙時的其中一站,牠們會在這裏停留休息,之後才繼續牠們的旅程。這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一些引人入勝的品種,包括赤腹鷹、灰臉鵟鷹、紅角鴞及鷹鴞。冬天時這些候鳥全部都會棲息於香港南部,到夏天則在北部。牠們可於任何地方出沒,有時候更可見到為數逾百隻的龐大候鳥群在上空飛過。
由此可見,香港確實擁有多種不同的猛禽品種,而且有一些品種的生存狀況非常良好。這當然是好消息,然而我們也不可忽略那些正失去重要棲息地的品種。因此,我們必須盡力保護香港餘下來的棲息地。偶爾會有些猛禽被發現受傷或處於筋疲力竭的狀態,對於這些雀鳥,本會檢核部會盡力作出拯救,而且成績理想:每年本會檢核部可拯救到20至30隻猛禽,然後轉送到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接受康復治療,而在該園工作人員的悉心照顧下,超過一半獲救猛禽最終可被送回大自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