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團的動物福利問題

早於18世紀末,馬戲團便以現今的模式出現,其基本形式是一班藝人帶着動物前往不同的地方,在巨大的帳篷內為公眾進行表演。

愛護動物協會反對傳統的馬戲團,因為其運作模式會令動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馬戲團的表演主要有四個方面涉及到動物福利的問題:旅途中的情況、居所安排、訓練方法,以及馬戲團的表演方式。

旅途中的情況

馬戲團馴養出來的動物要經常隨團四處奔走,亦要做出指定的動作和服從人類的控制,同時又得忍受巨大的嘈音以及動物籠在運送途中所出現的顛簸情況。由Lossa et al(2009)所做的調查顯示,馬戲團平均每星期便會由一個地方前往另一個地方,而且兩趟旅程之間往往沒有任何休息日。而即使很少有記錄下來的證據可以證明運送過程會對馬戲團的動物帶來壓力(Anonymous 2004),但亦有研究提出了證據,顯示動物園的老虎 雖然經常被運來運去,但在旅程完畢後的3天至6天,其皮質醇水平仍會維持在偏高水平,由此可見運送旅程對動物而言是一個充滿壓力的經驗(Dembiec et al 2004)。運送用的動物籠的環境亦會令動物難以調控體溫,這情況對在途中會被鏈鎖住的大象尤其嚴重;此外,寵內往往空空如也,缺乏玩具設備,製造出另一個福利問題(Lossa et al 2009)。

居所安排

馬戲團為動物提供的居所,通常比動物園更為狹小,玩具設備亦更少。加上不恰當地將運送用的動物籠用作長期甚至永久的居所,更令問題的嚴重性以倍數增加。事實上,對於未被馴養的動物來說,無論是狹窄的空間和社交上的隔離,還是設施的缺乏和覓食時間的減少,都是壓力的來源(Lossa et al 2009)。亦有研究顯示,這些壓力會對動物的行為和心理造成短期及長期的影響(Hemsworth and Barnett 2000),例如陳規行為(重覆性行為)、免疫力受到抑制等。另外,雖然很少有人會對馬戲團動物的壓力水平進行研究,但Lossa et al(2009)的研究顯示,與動物園的大象相比,馬戲團的大象較少能夠繁殖成功,同時壽命也較為短暫,由此證明馬戲團的大象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訓練方法

雖然獎勵式的訓練方法未必絕對可以改善被馴養出來的動物的健康,但已有研究證實,在馬戲團的日常訓練中使用懲罰(負面強化)是會造成福利問題的,亦不能在動物與訓練員建立起良好的關係。《馬戲團工作小組報告》(1998)則發現,負面強化的訓練方法正在馬戲團當中廣泛採用,而且普及程度遠超馬戲團管理層承認的水平。

表演方式

很多人在評估馬戲團動物的福利狀況時,經常都忽略了表演這個部分,但在最近由一批英國專家所提出的報告則指出,表演本身可能是馬戲團動物感受到最大壓力的場合。報告對4個馬戲團進行了檢討,發現大象、獅子和馬在表演時均會感到害怕及焦慮。

參考資料:

Lossa G, Soulsbury CD and Harris S. 2009 Are wild animals suited to a travelling circus life? Animal Welfare 18:129-140

Dembiec DP, Snider RJ and Zanella AJ 2004. The effects of transport stress on Tiger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Zoo Biology 23:335-346

Anonymous 2004. Opinion of the Scientific Panel on Animal Health and Welfare on a request from the Commission related to the welfare of animals during transport.ESFA Journal 44:1-36

Hemsworth PH and Barnett JL 2000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and animal stress.The Biology of Animal Stress pp309-335

The Circus Working Group Report 1998.Born Free Foundation, RSPCA, CIEH, ACP, WildCru & B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