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野生動物貿易

報告:《力挽瀕危: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 香港責無旁貸》

根據環境局數據,在2010至2014年,涉及非法進出口瀕危物種的個案大增三倍半。 組織促請政府立即採取加強措施,遏止走私瀕危物種。

在2015年愛護動物協會聯同13個關注保育野生動植物的非政府組織及人士組聯合組織,並發表題為《力挽瀕危:打擊非法野生動植物貿易 香港責無旁貸》的文件,指出香港野生動植物走私情況嚴重。


在2019年1月,愛協協助完成了一個跟進報告,當中反映了非法貿易及走私案的規模,並提出了三項改善調查和執法的建議。

 


香港人對進食野味的態度有所改變,1980年代以前,香港的野生動物貿易是繁榮及開放。在1970年的一項調查估計,香港每年有10,000哺乳動物及10,000猛禽動物及貓頭鷹買賣。在提高大眾關注意識及政府執行措施後,此類商貿活動已大幅度減少。在1996年所作的調查顯示,香港進食野生動物已下降30%(由1989年70%)。(Lau, 2009) 

雖然態度上已有所轉變,但蛇及龜類商品在香港仍然受歡迎。冬季來臨,多間售賣蛇食品的商戶在本地開業。龜苓膏亦在多間食店發售,並全年供應,這個需求亦持續令身處在亞洲地區內的物種不斷減少。

不幸地,中國民眾的態度卻沒有跟隨香港這個例子。1996年的調查發現,當中國發展後,民眾變得更“有教養”,進食野生動物的數量卻不跌反升。結果,進食野生動物數量明顯上升,進一步阻延動物繁衍。

魚翅貿易

香港入口佔全球魚翅業的50%,即每年亦背負了令到7千萬鯊魚死亡。請進入我們的魚翅頁面了解更多有關魚翅貿易

龜類貿易

亞洲龜在眾多品種中經由香港販賣的數量龐大,主要是作為食品。2001年,漁護署欄截最大批活龜貨運,估計有10,000隻脫水及甚至接近死亡的東南亞龜被查封。整批重近10頓的貨物,估計約值320萬港元。在10,000隻裡,有估計2000隻在運送途中死亡,7000隻以上脫水及虛弱,所有龜隻是原定運往中國南部的食品市場。

經嘉道理農場、動植物公園及180名義工的大規模全力搶救之後,4000隻生還的亞洲龜送往歐美的動物園及保育中心。這類拯救行動是非常昂貴的─運輸費(有近6頓的貨物)及使用大量藥物讓所有龜隻浸泡,費用高昂。沒有來自關注的民眾,私人企業,航空公司的捐款,及香港政府、國際保育組織及動物園的協助,拯救及領養等等的努力跟本無法進行。(Ades & Crow, 2002)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在中國的管理局已推出措施,以減少中國與在東南亞的原產國家之間進行貿易,但數量仍受到極大的關注。 

食用蛇羹在香港仍然非常普遍,但是將活生生的蛇剝皮,及取其膽汁及食用而宰殺是非常殘忍及不需要的。牠們經常被活生生的剝皮,抽出蛇膽製酒。

儘管在中國仍存在很多“蛇場”,在場內差不多大部份的蛇都是從野外捕捉,關在“中轉中心”,並且在出售前被餵食至其體積變大。調查發現每年有500,000至600,000幼蛇從野外被捕捉,然後送往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蛇貨倉”。(Zhou and Jiang, 2004)

在中國繁殖及飼養蛇,在商業上不大可行,因此野生的數量亦因為進食量上升而添加壓力。

在2000年,在中國每年估計超過7至9百萬頓蛇被食用。來自東南亞的蛇數量上升,說明在中國供蛇已漸漸耗盡,或是內需有所增加(或是兩者皆是)。

食用蛇膽及其他產品並不是沒有風險,在1998年,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報告表示3名台灣男性在進食了蛇膽之後一星期,感染了急性肝炎。在1995年亦有報導指出,一個浙江男人被蛇體內不知名的寄生蟲感染。

雀鳥

香港是一個大規模野鳥入口商,在Nash(2003)的唱鳥貿易的調查中,每年估計有100,000隻唱鳥在香港出售。在同一個報告裡,在1990年至1992年間入口數字為250,000隻唱鳥及700,000隻野雞(作食品貿易)。在1990早期,香港是印尼的最大入口鳥商,估計入口中有31%雀鳥是出口的。印尼是香港最大的單一供鳥國,其出口數額緊次於中國。香港是買賣雀鳥的主要轉運站,大量的雀鳥在中國及東南亞各國之間進行貿易。基於近年直接與中國進行交易,經香港買賣的數字有可能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