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絕育、放回」(簡稱TNR,又可以稱為「捕捉、絕育、接種疫苗及放回」)針對無主的流浪動物(一般被稱為野生或流浪動物)。這些動物通常依靠社區所提供非正式照顧(即餵飼),而TNR則利用現有的社區支援、資源和既有的行動模式,幫助管理和控制流浪動物過剩一向帶來的問題。
社區的義工護理員會幫助捕捉區內動物,讓牠們接受絕育手術,在放回後義工會繼續照顧和觀察這些流浪動物。這些義工護理員的其中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辨別個別動物於被捕捉前或被放回後,是否有遇到問題。
愛護動物協會認為,「捕捉、絕育、放回」是一個能夠幫助解決狗隻過剩問題的重要方法。針對無主的流浪動物(一般被稱為野生或流浪動物),以人道和有效的方式去進行生育控制,穩定牠們的數量。相對於現行不人道及沒有效用的方法,「捕捉、絕育、放回」的主動性強,能有效管理狗隻數目。
多年來,香港政府一直沿用「先捕後殺」的被動政策,來回應市民作出的相關投訴。在這種方式下,能重新找到家園的動物為數不多。
在亞洲和美洲,很多國家都採用了對狗隻施行「捕捉、絕育、放回」的措施,不但能限制狗隻數量,而且有助控制狂犬病疫情(每隻進行過絕育的狗隻都會接受狂犬病疫苗接種)。由於狂犬病在中國國內依然猖獗,為香港的狗隻進行絕育和接種疫苗能幫助香港免受狂犬病威脅。通常,「捕捉、絕育、放回」,又可以稱為「捕捉、絕育、接種疫苗及放回」。
迄今為止, 大多數已完成的研究都是針對控制貓隻數量,只有幾項研究是有關狗隻的。如欲參閱有關貓隻「捕捉、絕育、放回」的研究,請按此。
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進行過狗隻「捕捉、絕育、放回」計劃,去控制狂犬病疫情。接種過疫苗並且已絕育的狗隻會被放回原居地,能防止未有接種疫苗的新狗隻遷入。
世界有許多地區在社會和政府的足夠支持下進行該計劃,而且都證實有關狂犬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除了知道狂犬病導致的死亡及被狗隻咬傷的個案減少外,一些研究也證實計劃可以令狗隻數量減少,改善狗隻福利,並減低牠們造成的滋擾。部分例子包括:
印度,齋浦爾
過去10年,有68%的狗隻接受了絕育手術,而整體狗隻數量則減少了28%。
巴哈馬,阿巴科
在計劃實行後, 估計減少了70-75%的流浪狗隻。
狗隻在馬路上因交通意外導致死亡的個案顯著下降。
幼犬和懷孕狗隻數目有所減少。
印尼,峇厘島
在被選中進行計劃的村莊,一旦村內有75%的狗隻已絕育,狗隻的數量便減少了一半以上。
資料來源:An overview of TNR programmes for dog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ackman, J. and A. Rowan. (2007). “Free-Roaming Dog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Public Health and Animal Welfare Benefits of Capture, Neuter, and Return Programs.” In State of the Animals 2007, eds. Deborah Salem and Andrew Rowan. Washington, D.C.: Humane Society Press.
多年來,愛護動物協會一直努力游說在香港落實推行狗隻「捕捉、絕育、放回」計劃。目標是要在本港眾多擁有狗隻數量過剩問題的地方中,選擇試驗點,並協助該區居民和其他機構將問題減輕,甚至完全將問題解決。這個全面的方法應可針對試驗區內的所有狗隻族群,但需要得到社區的認可和積極參與才能成功。
針對有主人的狗隻,我們亦會透過社區教育活動, 教育狗主如何管教好自己的寵物、申領牌照的要求、有關守則及任由狗隻生育的影響。目的是為了改善合法管有的狗隻的行為,使狗主對他們的狗隻負上法律責任,防止牠們成為流浪狗或造成滋擾。
「捕捉、絕育、放回」是一項長期工作,若要獲得成功,需要取得社會持久的支持。我們希望得到香港市民支持試驗計劃, 讓我們評估計劃是否適合在香港全面實行,去阻止狗隻數量持續攀升、改善狗隻福利和減少相關的滋擾。
愛護動物協會終於在 2015 年 取得政府同意,在離島區進行「捕捉、絕育、放回」(Trap, Neuter, Return ,簡稱 TNR) 試點 計劃。
計劃期限為期3年。
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愛護動物協會和保護遺棄動物協會將聯合負責試驗計劃。政府亦會聘請獨立顧問公司,負責在實驗前建立狗隻數目的評估方法。漁護署將負責監督整個試驗計劃。
愛護動物協會相信,「捕捉、絕育、放回」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應用於處理香港狗隻問題上,可作為狗隻管理技術之一。然而,有某些香港本身獨特的因素,可能會對計劃做成不同的衝擊及影響。我們需要理解這些問題,並將之解決。
目前,在香港的相關法例和政府政策限制下,「捕捉、絕育、放回」並不能成為管理流浪狗的方法。
根據不同的法例,漁農自然護理署(和食物及衛生局)需負起保持人獸公共衞生的責任,他們希望在廣泛推行狗隻的「捕捉、絕育、放回」前,能先確定這項計劃對狗隻管理及人獸公共衛生確有正面的影響(或至少維持現狀)。
因此,試驗計劃是評估基準的一部分。這項試驗是非常重要的,讓我們有機會去評鑑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使我們的方法變得更完善,務求讓計劃在香港產生最大影響。
貓隻並沒有像狗隻一樣的法律限制。在實行試驗計劃時,參與的機構必須先獲得法律豁免才可行動,因為目前法例禁止棄養,而超過20公斤的狗隻在街上更規定必須得到看管,即使是試點內本來無主的狗隻也不例外。
在計劃試點得出的結果,將會與具備類似條件的對照試點(CONTROL SITE)作多方面對比:
在試驗期開始的1年半後和2年半後,將會對計劃試點及其對照試點作出評估。
「捕捉、絕育、放回」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可看到成效。我們期望在12至18個月後,見到狗隻數量的變化。有別於「先捕後殺」,可以在短期內將狗隻數量即時下降,不過若採用這個方法,狗隻的數量會隨時間復原並且增多。
漁護署評估狗隻「捕捉、絕育、放回」計劃的其中一個準則,是將試驗計劃與現時採用的「先捕後殺」方法比較,評估兩者在控制狗隻數量上。前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可使狗隻數目下降,而後者則可見即時效果。
試驗計劃將定期進行評估,並會考慮到不同類型的環境和狗群生態。我們還需要時間去監測,並就返回原居地的狗隻存活率、健康和福利與及相關的滋擾和投訴作數據收集。
愛護動物協會終於在 2015 年 取得政府同意,在離島區進行「捕捉、絕育、放回」(Trap, Neuter, Return ,簡稱 TNR ) 試點 計劃;而保護遺棄動物協會同時亦取得政府同意,在元朗區執行試點計劃。
透過愛護動物協會的「社區狗隻計劃」,許多個別人士主動接觸協會,希望我們協助減少他們區內的狗隻數目。其中有些人士花了多年時間,為幼犬尋找領養家庭,但發現這並不是長遠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我們也認識了很多有心的義工護理員,並走訪多個有潛質的合適地區,然後向漁護署建議了幾個地點。
我們基於以下幾個因素,提出可行試點,包括:
在在推行試驗計劃之前,會由獨立顧問公司對狗隻數量進行調查,同時會由動物福利組織(及義工護理員)確認計劃初期的狗隻數目。
我們亦會為試點內的所有狗隻拍照及描繪特徵作紀錄,而被遺棄的狗隻將會被移除及不納入試驗計劃內。如果發現有主人的狗隻,將會歸還狗主及不計算在內。
所有投訴個案都會由計劃負責機構,即愛護動物協會、保護遺棄動物協會及漁護署,個別處理及討論。然而,基於公眾健康理由,漁護署會繼續處理狗隻咬人的個案。
無主的流浪狗隻往往很難捕捉。我們與義工護理員合作,目的是要盡量避免使用負面的方法,會考慮使用的方法有:用狗帶牽引、餌誘、捕狗器、套索和麻醉標槍。我們盡可能使用最少干預狗隻和令牠們承受最少壓力的方法。
我們很大程度上會依賴義工護理員提供的資料,來作出行為評估。我們同時會諮詢狗隻訓練員和動物行為學家、獸醫助理和獸醫,去決定狗隻是否適合放回。因恐懼而產生的攻擊性,並不會成為不送返原居地的理由。
手術後,狗隻將由愛護動物協會的員工作最少24小時的觀察,但會視乎當時情況而作出決定。我們會採用盡可能減低創傷的絕育手術,縮短狗隻在手術後的留院時間。
義工護理員將繼續餵飼和觀察被送回原居地的狗隻,並且在有需要跟進時向我們作出匯報。
使用最新現代技術,2週大的幼犬已可接受絕育手術。但其實幼犬通常只會在8週大的時候才開始出沒,其時已經可以接受絕育手術。
將狗隻送返原居地是為了避免「真空效應」。當有狗隻從區內被移除後,便會騰出更多可用資源,未被捕獲的狗隻將能夠繼續繁殖,而繁殖率及幼犬的生存率亦往往會增高,再者,別區的狗隻也會因此而被吸引至遷移到該區(如食品、住宿、配偶)。
當區內沒有足夠的食物,狗隻會開始為了爭奪更多資源而打鬥,有些可能會被迫離開,甚至被其他狗隻襲擊致死。而當繁殖率增高,導致區內幼犬越來越多,會造成大量幼犬死於營養不良或被其他狗隻襲擊。缺乏食物會使區內許多狗隻受到疾病和死亡的威脅。
如能將已絕育的狗隻數量維持於穩定水平,就能停止狗隻因繁殖而產生的行為,如打鬥、吠叫和生產更多的幼犬。最終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數量穩定及健康的狗群,然後狗隻數量會隨著時間逐漸自然減少。
在香港,要安排狗隻領養並不簡單。每年有大約有9,000頭「過剩」的狗隻被遺棄、被棄養或被動物管理團隊捕獲。適合養狗的家庭本來已經有限,更要和寵物買賣業界提供的純種狗作激烈競爭。雖然越來越多香港市民飼養狗隻,但因為香港的生活空間有限,並不適合飼養體型較大的狗隻,所以大部分人仍然偏好體型小的名種犬。
其實,許多流浪狗並不適合被安排領養。因為牠們通常是一些缺乏與人類接觸的中型混種狗,從出生起,大部分時間都在避開人類,如同野生動物一般生活。牠們大多數不能夠完全適應長期與人類接觸,並會令牠們情緒緊張。
將狗隻從一個地方移到另一處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會製造另一個全新問題。將大量狗隻集中在一個狹小地方飼養,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而狗隻的群體天性會產生襲擊性,亦會增加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尤其對習慣自由生活的狗隻而言,會令牠們活得非常痛苦。
除了福利上的考量,「儲倉」狗隻的成本亦相當高,而且隨著狗隻增多,所需費用只會有增無減。將部分狗隻移走並遷往他處,就有如大量收集狗隻一樣,牠們會繼續繁殖,為該地區的居民繼續造成噪音和衛生滋擾。
唯一長遠、有效而又人道的方法去停止現有的狗隻繼續繁殖,是要透過為狗隻絕育,及使主人好好負上養寵物應有的責任。目前,在香港只有55.9%的寵物狗隻已經接受絕育手術。
區內本來就已有不同人士餵飼狗隻,因此不存在增加食物來源的問題。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要增加區內狗隻數量,而是要利用一些既有的行為去解決現存問題。
透過與現有的餵飼者合作,我們可以協助解決現存的餵飼問題,實施更有效的管理和規定。
我們將會找出及評估其他現有的食物來源,例如義工護理員以外的餵飼者,或者是區內垃圾。然後會與社區及有關政府部門合作,去改善及解決相關問題。我們的目標是要管理及逐步減少無主狗隻的食物來源,隨著狗隻數量進一步下降,區內可支持的狗隻也會減少,藉此防止其他狗隻遷入。
人皆有惻隱之心,而且人和狗的關係非常密切。很多人想幫助這些飢餓得瘦骨嶙峋的狗隻,才會餵飼牠們。而這些人士往往沒有意識到,持續餵飼這些未被絕育的狗隻,會提高繁殖率,從而導致更多幼犬出生,令街上出現惡性循環的現象。如不採用「捕捉、絕育、放回」的方法,流浪狗隻數目將不斷增加,雜亂無章的餵飼方式也將持續。
隨著狗隻「捕捉、絕育、放回」試驗計劃推行,狗隻數量和相關的滋擾投訴將會相繼下降,現有狗隻的福利也將得到改善。居民看到社區內的狗隻受到照顧,自然不再需要給予額外食物。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希望提醒市民,雖然餵飼狗隻不屬違法,但剩餘的食物和垃圾所滋生的環境衛生問題,可被視為亂拋垃圾,根據香港法例,違例者可能會被罰款港幣1,500元。
在香港,被遺棄的寵物數目已經很高。每年漁護署人道毀滅的狗隻中,有30%是屬於被主人遺棄的。棄養的主因是人類的不負責任,在整個香港都非常普遍。每逢主人不想再飼養狗隻或移居他處時,就將狗隻遺棄野外或留在原居地,使流浪狗隻日益增多。
我們會為試點內的所有狗隻拍照及描繪特徵作紀錄,而被遺棄的狗隻將會被移除及不納入試驗計劃內。我們會根據對當地既有寵物的認識,會以晶片、名牌、頸帶等,去判斷狗隻是否有主人的。
在試驗期間,流浪狗隻將會由漁護署、香港愛護動物協會、義工護理員及漁護署聘請的獨立顧問負責監察。
若有被遺棄的狗隻在該區出現,這代表更多狗隻會爭奪同一資源。有許多義工護理員曾經目睹被遺棄的寵物狗隻在新環境中掙扎求存,但由於缺乏野外求生能力,與未能與原區狗隻建立關係,有機會會被排擠、襲擊,甚至被殺害。
但隨著計劃進行,並配合高警覺性的義工護理員,一旦發現有寵物被遺棄,這些可憐的寵物狗隻很有可能會被拯救及安排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