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剪耳的貓隻屬於「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是協會成功為街貓進行「捕捉、絕育、放回」的例子。運用在狗隻上,能減少像右圖一樣的流浪狗。
愛護動物協會的貓隻領域計劃由2000年開始實行,至今已有超過45,000隻街貓被「捕捉、絕育、放回」,取得重大成功。
而自從2000年起,愛護動物協會一直在努力遊說政府開展狗隻的「捕捉、絕育、放回」計劃,以人道的方式,減少全港(尤其是新界區)的無主流浪狗數目。
在新界的住宅區邊緣、工地、建築地盤,住了數以千計的流浪狗,翻弄垃圾覓食。當中很多都是放養式狗隻,在各鄉村和商鋪附近徘徊,但並非又一人負全責照顧和擁有。由於牠們未有接受絕育,又四處遊蕩,所產下的幼犬大部份就會成為流浪狗,在社區留戀,造成衛生和噪音問題。
很多人會餵飼這些飢腸轆轆的無主狗隻,有些更會試圖幫助剛出生的小狗尋找家園,使牠們不用再受流浪之苦。可是,這些義工不約而同都會意識到,年幼狗隻不斷出生,而能飼養寵物的家庭又遠遠不足。
「捕捉、絕育、放回」利用現有的社區支援、資源和既有的行動模式,幫助管理和控制流浪動物過剩一向帶來的問題。
「捕捉、絕育、放回」簡稱TNR,又可以稱為「捕捉、絕育、接種疫苗及放回」(CNVR),針對特定區域仲的無主流浪動物。
「捕捉、絕育、放回」能否成功,關鍵在於社區中負責餵飼的義工護理員,是否決心為區內最少70%的狗隻絕育。由於他們與狗隻的關係較為密切, 其中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辨別個別動物於被捕捉前或被放回後,是否有遇到問題。
「捕捉、絕育、放回」要取得成功,區內一大部分的動物都必須要絕育,來停止繁殖。70%是經常被各種數據模型用以停止動物繁殖的一個指標。在現實情況中,絕育的百分比取決於進行計劃的地區的實際情況。
很多不同因素會影響這個百分比,包括區內未絕育的有主人的動物、未絕育的被遺棄寵物和新遷入區域的動物。食物的供應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如果食物供應充足,會吸引周邊地區未絕育的動物遷入該區。
捕捉
透過與社區中的義工護理員合作,捕捉動物,進行絕育。
成功被捉的狗隻會交由獸醫作評估。因健康或行為上出現重大問題而不適合被放回的動物,會被移離原居地。如果動物健康、性情友善而又適合與人相處,或會被安排領養。
絕育
合適的動物會接受絕育手術及疫苗接種,包括預防狂犬病及其他疾病,並給予其他預防性藥物,然後在身上作肉眼可見的記認,以及植入晶片。
放回
手術後,動物會被送回原居地,義工護理員除了負責觀察及照顧牠們,還需要繼續跟愛護動物協會合作,調停及管理任何有關此計劃的投訴及其他事宜。
社區中始終會有成員不忍看見流浪動物又瘦又餓,繼續餵飼牠們。但是,這也會使流浪動物數目不斷上升,而義工和社區中其他成員也紛爭不絕。
社區中的反對聲音,多希望政府會直接從地區移除狗隻了事,衍生出現行的「先捕後殺」方法。可是,在這個方法下,幼犬和容易捕捉的動物會先被移除,剩下的一群既未絕育、又難以捕捉的狗隻,則會越來越多。
實行「捕捉、絕育、放回」這種絕育計劃,如果社區之間沒有共識,始終不能解決流浪動物的問題,而牠們帶來的社區紛爭將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