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狗隻計劃

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於2005年進一步擴大其動物生育控制計劃,因而設立了「社區狗隻計劃」,以便更有效地解決狗隻過剩問題。

此項計劃目標在於加強狗主的責任感,改善狗隻福利,及控制在香港被放養和無主的流浪狗隻數量。

如何實行社區狗隻計劃?

社區狗隻計劃的工作是為了改善兩類狗隻的福利:

  1. 透過接觸社區和為居民提供協助,幫助放養式的狗隻,例如社區及工地狗隻

  2. 無主的狗隻(通常被稱為真正野狗或半野狗)


對於沒有主人的流浪狗隻,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正努力爭取實施捕捉、絕育及放回(即TNR),去處理這類狗隻問題,同樣的方式已經在貓隻社區護理計劃上取得成效,成功處理香港無主的流浪貓隻。

在許多亞洲國家,捕捉、絕育及放回狗隻不僅可控制狗隻數目,亦是控制狂犬病疫情的途徑。

1. 放養式的狗隻

放養式狗隻的特性
  • 通常由在附近居住或工作的人士,個別或數位一組定時餵飼,並有固定居所
  • 習慣與人類相處, 特別是對熟悉的人更為友善,不過亦會有地域主義
  • 可以四處遊盪
  • 通常未有接受絕育、植入晶片、申領牌照或接受預防狂犬病疫苗
  • 因為有固定食物來源及居所,所以繁殖率相當高

 社區狗隻/鄉村狗隻

 
社區狗隻和鄉村狗隻在香港很常見。牠們通常四處遊盪,大部份生活在社區多年。村民及這些社區、鄉村的常客對這些狗隻都十分熟悉,甚至會給牠們取名字。這其中有一些狗隻是被已搬離的主人遺棄在村里,並由社區「收養」;又有一些狗隻確實是有主人,卻遭不負責任地「放養」。
 
這些狗隻通常由一戶(有時甚至數戶)人家餵飼和接觸,但卻沒有特定的 人士對牠們完全負責。

地盤/工地狗隻

 
這些狗隻通常由地盤或工地的的職員餵飼,作保安之用。
 
牠們很少會接受絕育手術或植入晶片。當工程完成後,通常會被遺棄,然後就與牠們的後代一樣成為該地區的流浪狗隻。
 
在2006年,漁農自然護理署已制定一套建築工地飼養狗隻守則,旨在減少被遺棄狗隻的數目。雖然如此,牠們的數量依然不斷增加,繼續為成為香港流浪狗隻的主要來源之一。
社區狗隻計畫如何幫助放養式的狗隻

縱觀全年,愛護動物協會的督察和社區狗隻計畫團隊已確認了一些存在放養狗隻的特定位置。 這些位置通常由義工發現。團隊會教導這些狗隻主人,為這些狗隻的有生之年負上應有責任。 我們會鼓勵他們為狗隻絕育及依法為狗隻申領牌照。
 
部份公眾在他們的社區內見到許多因過度繁殖而出生、在惡劣環境成長的小狗後,他們都會申請加入這個計劃。在這種情況,他們本來都已經在照顧和餵飼這些狗隻,而為了進一步幫助這些狗隻絕育和申領牌照去改善牠們的福利,他們會願意承擔狗隻的終身責任。如果情況符合計劃要求,我們或會提供後勤或經濟援助。
 
 
至於建築地盤狗隻,有些企業理解到要為他們的工作犬負責,因而參加社區狗隻計劃。通常都是由一些與這些狗隻產生了感情的員工首先帶頭,希望可以改善牠們的福利。
2. 無主的流浪狗隻
無主的流浪狗隻主要分為野狗和半野狗,是在所有狗群中福利最差的一群,因為牠們所獲得的資源最短缺。
 
自2005年,漁農自然護理署與愛護動物協會和保護遺棄動物協會這兩個動物福利組織合作,一直在持續討論為香港這些不幸的流浪狗隻實施捕捉、絕育、放回試驗計劃的可行性。

野狗

 野狗的特性
  • 未有任何人或家庭定時餵飼
  • 於人類聚居處並不常見
  • 怕人,且非常閃縮,會避開人類
  • 四處遊盪,通常只在日出或日落時出沒
  • 繁殖率低,通常與放養式狗隻交配以維持數量
  • 通常生活在人類聚居處的邊緣和叢林裡, 只會在清晨和晚上出沒
  • 壽命一般較短(少於2年),幼犬的夭折率亦很高
  • 與放養式的狗隻或半野狗不同,通常在垃圾中覓食賴以維生,沒有固定的食物來源
這類狗隻經常繁殖,但大部分幼犬在沒有人類的幫助下會夭折。有一些無主的流浪狗隻,在年幼時被人類餵飼而成為放養式狗隻。

半野狗

半野狗的特性
  • 由數個人或數個家庭作不定時餵飼
  • 怕人及閃縮,或可接受相熟的餵飼者靠近,不過仍然是小心翼翼
  • 可以在人類的聚居處附近見到牠們,但通常只在日出、日落或在餵飼的時候出沒
  • 四處遊盪
  • 由於食物來源較充足,牠們的繁殖率會較野狗為高(較多幼犬出生及存活)
由於死亡率高,狗隻數目會由其他地方的狗隻遷入來填補,例如被遺棄的建築地盤狗隻、被遺棄的寵物犬,或是放養式狗隻的後代,牠們可能因爭奪資源而被迫遷離原本範圍,然後加入成為野狗或半野狗的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