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隻領域護理計劃

成功將香港的街貓「捕捉、絕育、放回」!

自從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在2000年8月開展以來,已為超過 75,000 隻街貓絕育。凡是屬於計劃的貓隻,耳朵均被剪去一小角,代表已經接受絕育。

自2000年8月起,愛護動物協會的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正式展開,以人道方法應付本港日益上升的街貓數字。

集合協會的資源和香港愛貓義工之力,這個計劃可謂是一項全城的社區壯舉,以人道方式,持續有效地減少本地貓隻數量,降低人道毀滅率。

計劃同時改善貓隻福利,以及人類的市區環境。這個計劃在2002年,獲得香港政府正式承認。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是一個「捕捉、絕育、放回」實行成功的好例子。

  • 香港街貓的福利
  • 如何識別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的街貓
  • 為何香港需要貓隻領域計劃?
  • 減少人道毀滅
  • 貓箱
  • 《街喵巷聞》

未經絕育,不斷生育小貓未經絕育,不斷生育小貓

香港的街貓

貓在港人心目中,佔著一個很特別的位置。有人極愛,有人憎厭;是城市裡最常入鏡的模特兒,但也被認為是滋擾的源頭。在香港這個人多擠逼的城市,住著成千上萬的流浪貓,牠們機警聰明,而且有頑強的生存本能和驚人繁殖力。

在街上生活非常艱苦,街貓們經常受到疾病、獵食者、交通意外和其他意外的威脅。街貓每天都要為生存而奮力掙扎,甚至為了地盤和伴侶互相打鬥,都是常事。另外為了令其他同類宣告牠們的各種主權,更會不時四處號叫和尿溺。

不幸地,這些行為使街貓們在人類當中相當不受歡迎。而「貓隻領域護理計劃」便深入社區內,為這些問題提供人道的解決方法。

 

 

病重的街貓病重的街貓未經絕育的普通街貓檔案
  • 壽命:平均兩年左右。
  • 糧食來源:因只能撿吃垃圾,容易營養不良和染病。
  • 繁殖:一胎可生產6隻小貓,每年可生產兩胎。據估計,每3隻小貓中,有1隻會在出生後幾個月死亡,母貓也會因不停生產而過勞或體弱生病。
  • 數量暴升
  • 打鬥:經常打鬥會導致受傷。
  • 疾病:容易生病,過程經歷痛苦,然後死亡。
  • 威脅:疾病、打鬥、傷病、交通意外和被狗隻攻擊。
  • 投訴:打架和交配發出的噪音、排泄物產生的臭味。

計劃下健康的貓隻計劃下健康的貓隻已絕育貓隻領域計劃的街貓檔案
  • 壽命:屬於貓隻領域計劃的街貓,通常壽命較長,健康也較佳。
  • 糧食來源:登記義工保證可定時餵飼貓兒,讓牠們吃到優質糧食。
  • 不生育:屬於貓隻領域計劃的街貓全部已進行絕育,不會產下小貓,從而減少小貓死亡和傷病的比率。
  • 數量:穩定或正在下降。
  • 打鬥情況:貓隻不再因爭奪伴侶而打架,便能減少受傷,貓隻會更健康、更少生病。
  • 疾病:屬於貓隻領域計劃的街貓一旦生病,登記義工便會將患病貓隻從領域移除,確保整個領域貓隻的健康
  • 減少投訴:減少噪音、排泄物產生的臭味和打鬥情況。

這些可愛美麗的貓兒屬於「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究竟是雌是雄?看看你能不能一眼把牠們辨認出來。

辨認已經接受絕育的街貓非常重要,這不但幫助監察計劃,而且能保證已絕育的貓不會再被捉,接受不必要的手術。

我們的計劃靠以下兩個方法辨認貓隻:

剪耳

這樣,我們便可用肉眼辨認貓隻是否屬於任何領域。手術非常快捷簡單,而且在其他國家被普遍採用,在貓隻接受絕育手術、正在麻醉時,我們只需剪去貓耳一小角便可:雌貓剪去左耳,雄貓剪去右耳。手術過後,我們更會提供止痛藥物。

植入晶片

萬一領域計劃下的貓隻出現任何問題,植入晶片能使我們更有效辨認貓隻。透過晶片上獨一無二的識別號碼,我們能追蹤貓隻所屬的領域,並且找到負責該領域的義工。

自2003年起,所有經計劃接受絕育的街貓,都已植入晶片。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為街貓無止境的生育和人道毀滅,提供人道的解決辦法貓隻領域護理計劃為街貓無止境的生育和人道毀滅,提供人道的解決辦法

為何香港需要貓隻領域護理計劃?

透過人道毀滅來控制貓隻數量,不但不人道,而且成效很低。
這些擁有頑強生命力的貓兒會不斷繁殖,填補被移除的數量。

90年代時,英、美等國家採用「捕捉、絕育、放回」的方法,在控制流浪貓數量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時進行的寵物貓的絕育計劃和幼貓領養計劃,使眾多地區的貓隻數量明顯下降,成果得到社區的認同。

90年代末,愛護動物協會委託進行可行性研究,看「捕捉、絕育、放回」是否在本港可行。

在2000年8月,愛護動物協會開展了貓隻領域護理計劃,計劃當時有一小群熱心義工參與及登記。他們會餵飼和捕捉各自領域內的街貓,帶回愛護動物協會。協會不但為這些貓兒進行絕育、預防注射和植入晶片,更提供預防性藥物治療,如杜蟲和杜蚤等。計劃的目的是要將健康、已絕育的貓隻送回原居地。至今為止,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已經替超過45,000隻街貓絕育,而且在全港有超過1,000個領域。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在2002年展開,細看下圖便能發現在這些年以來,每年的貓隻絕育數字都逐漸上升,而人道毀滅貓隻的數字也每年下跌。

督察從早期的貓箱中,接收貓兒 督察從早期的貓箱中,接收貓兒

貓箱

在50年代,愛護動物協會每月接收超過1,000隻貓兒!

你記得貓箱嗎?

在50年代,由於有太多貓隻被遺棄,協會設置貓箱,讓公眾人士放置無人認養的成貓和幼貓。

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貓箱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貓箱當時,貓箱都存放在愛護動物協會中心外,以及紅磡、旺角、九龍城、筲箕灣、上環及赤柱。雖然本意只是收集成貓和幼貓,督察們經常在內發現其他動物,包括幼犬、兔子、倉鼠、蛇等,甚至有人會將成犬綁在箱子旁。

展開了貓隻領域計劃後,愛護動物協會在2002年逐步淘汰貓箱。如今,碩果僅存的唯一一個貓箱便存放於香港歷史博物館,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香港過往的流浪動物問題,以及今天在動物福利上所見的進步。

愛護動物協會貓隻領域護理計劃 -《街喵巷聞》雜誌 2014

  • 轉眼十年
  • 嶺南群貓
  •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拉頁海報
  • 恆久奉獻
  • 邊境絕育記
  • 中國貓隻捕捉丶絕育丶放回
  • 貓隻領域護理計劃年度數字

按此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