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牛隻絶育行動

一群水牛一群水牛

在香港的鄉郊地區,四處流浪的牛隻成為了常見景象。這些動物曾經是本地農牧業重要一環,但隨著行業在30年前開始式微,大部分牛隻遭到遺棄。

現況

被遺棄的水牛和黃牛開枝散葉,所繁衍的後代過得不錯。根據基本統計數字顯示,每年約有15%的數目增長。漁護署估計,本港大約有超過1,000頭流浪牛隻。

控制數量的重要性

近年,這些半流浪、近乎野生的動物引起社區的不少爭議。水牛和黃牛的數目不斷增長,再加上香港日益加速都市化,令人類和牛隻越來越多接觸,市民對這些動物的投訴也日漸增多。

居民的投訴大多涉及交通阻塞和牛隻隨處排糞。但也存在安全上的隱憂:公牛在交配季節,或在保衛自己的族群時,會展現攻擊性。

然而,也有不少市民認為,這些牛隻同樣有居住在香港自然環境的權利。

愛護動物協會支持制訂管理牛隻的政策,以人道、有效和具持續性的方法,管理香港的水牛和黃牛。

愛護動物協會的工作

為兩隻水牛準備進行絕育為兩隻水牛準備進行絕育

已絕育的牛隻被釘上標記已絕育的牛隻被釘上標記

 

自2010年起,協會進行了數個小規模的實地行動,為雄性的水牛和黃牛進行絕育手術和釘上標記。我們也協助漁護署的實地行動,為雌性的水牛和黃牛進行絕育手術。

同時間,愛護動物協會亦積極尋求其他方法,控制牛隻生育,包括研究免疫性避孕的可行性。

協會也與其他關注團體合作,包括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及Sai Kung Buffalo Watch(一個關心西貢牛隻的志願團體),遊說政府制訂管理牛隻的政策,保障香港水牛和黃牛的未來。

在2011年12月,漁護署宣布成立特別小組,去監察、追蹤和重新安置水牛和黃牛。在這之前,政府的政策是將所有造成滋擾的牛隻全部送往屠房。

關於香港的水牛和黃牛

亞洲水牛
學名:Bubulus bubalis
常見於錦田和大嶼山南部的濕地和河流地區。
主要食糧:草、在湖泊和河流附近生長的植物。

一個族群通常有大約20頭牛隻,通常以1頭成年公牛為首,帶領眾多母牛和小牛。

喜愛泥漿浴,以驅除蚊蟲。牛蹄大而張開,容易在泥漿裡活動,防止牠們深陷泥中。

一群黃牛一群黃牛

黃牛
學名: Bos taurus
常見於香港多個不同種類的棲息地,包括農地、草地及市區,香港島除外。
主要食糧:草、莖和其他植物部分。

與水牛相似,是群居動物,一個族群可多達100頭牛隻之多,通常以1頭成年公牛為首,帶領眾多母牛和小牛。

資料來源:香港陸上哺乳動物圖鑑,石仲堂著,香港郊野之友會,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2006)